第124章 算来寺内几多僧_诈宋
桃花小说网 > 诈宋 > 第124章 算来寺内几多僧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4章 算来寺内几多僧

  六月初五,晨起,安维轩换上“借绯”来的绯红官袍,与做为馆伴正使的晃谦之带着随同的一班官员随从在位于临安城北郭税亭码头,于此上了官船,出了余杭水门沿运河向班荆馆行去,同行的还有一名宫中内侍省传诏的内侍。

  金国使者入朝贺寿,按制除正副职馆伴官与内侍省的内侍与一干侍从仪卫外,另差都辖一员,编栏官二员,引接仪范两员,医官一员,书表司二人。可见分工明确,整个接待团体中有负责记录文字的人员,还有教习礼仪的人员,还有专门的医官,足以满足接待任务。

  得了驿卒禀报,金国庆贺生辰的国信使于明日抵达班荆馆,按礼制做为馆伴官正副使的晃谦之与安维轩要先期抵达班荆馆相迎,待金使到达后与迎伴使交接相关事务。

  之所以会提前行走一日,是因余杭水门至临平班荆馆一段水路繁忙上,不过三十余里的水路,水上船只众多,哪怕是官船有前船开道,也不得不放慢速度。再者馆伴官要先期到达一日,做好接待前的准备工作。

  建炎南渡后,南宋将杭州作为临时都城所在改名为临安,在临平赤岸建有招待国宾的高级宾馆,取名为班荆馆。其时主要用于接待金国使臣之用,当时金人使节来朝,都先在班荆馆住宿,朝廷派馆伴大臣迎接,赐宴、送礼,然后陪同进入临安。

  班荆馆寻常不接待金使时,朝中大臣离临安北去或从北方归来,也常宿班荆馆中。

  “班荆”二字是取自于左传中的一个典故:“班荆道古”。其意是说朋友途中相遇,铺五色布于荆棘之上,坐地共话旧情,因此这班荆馆也就是会友之地。

  班荆馆位于上塘河边,秦时的上塘河是陵水道的一部分,秦始皇南巡时就是从陵水道经临平,至钱塘,再走富阳,于狭中渡钱塘江至会稽朝禹圣的。

  隋代时凿江南运河,当时还没开到临平,至唐时才开凿到临平,船只经临平过入杭州,成为江南运河的尾段,是漕运的主要航道,就又称为运河,只是当时的上塘河还叫做长河又叫夹塘河,至建炎南渡后才有上塘河之称。

  上塘河既是江南运河到杭州的尾段,临平又是离杭城最近的第一大驿,北方驶来的船只一般都先在临平停宿后第二天再进杭州。在这里设个宾馆,也就顺理成章了。

  绍兴十一年,金宋议和,金人来使更多,主要是来拜年贺节,大怂国实力不如人家,赵构又是个怂货,自是对北使低声下气,对其优礼有加,投其所好,以教其在金人皇帝面前美言。

  金使也借机勒索财物,使的金国官员皆视南使是为美差,每每一趟行将下来常常的赚的盆满钵满。

  直到午时以后,安维轩一行才抵达班荆馆。

  班荆馆就位于上塘河岸边,那班荆馆驿丞早早于岸边等候,见到安维轩一行人早早的迎了上来,还未待下船立时前来见礼,又引一众人至班荆馆前,馆前又有许多馆驿着员在外等候迎接。

  至馆驿前,安维轩打量这班荆馆,只见这班荆馆青墙青瓦,三进的大院貌,按后世的面积计算占地大约七、八亩左右,这般占地面积虽非比不上建康、平江的大驿,却也是寻常小驿所不能相比的。

  那驿丞引得安维轩一行人进了班荆馆,只见一进是个院子,四下有廊坊,二进院两边是廊坊,正中为会客的大堂,大堂有后门走廊通三进院,左中为官舍是为使者居住的馆场,除此外左右两格六院有居所有庭院。

  那馆丞将晃谦之与安维轩还有那宫中内侍引入二进正堂,谄笑道:“二位老大人与宫中这位中贵人,路上舟船劳顿,下官己备好酒水吃食,请三位宴用!”

  一路上舟船劳顿确实乏累,一众人随便吃些吃食便按事先安排好的院落前去休息。

  及至第二日,一众人洗漱完毕用过早膳,将整理好仪仗于馆驿码头等候金使到来。那内侍省的内侍代表官家,自是不需出行来迎金人使者,只在馆驿中纳凉便可。新世界临安的六月天气炎热,一众人又身着袍服,便是有运河边有树荫伞盖也是炎热非常,汗流浃背,倒是那驿丞伺候的周到,从馆驿的冰室里弄来几块冰砖放在一边,又令几个杂仆在一旁挥扇扇动冷气,才令晃谦之与安维轩好受一些,饶是如此安维轩还是灌了许多茶水,没过一会又因流汗口渴不己,令安维轩好不难受。

  临近午时,忽然有眼力好的随从叫了一声:“来了!”

  一众人引颈远眺,果见河上远处影影绰绰出现一行大船,待到近些,清楚明折的看到前头的船上打着大宋与金的两国旗号,果然这就是了。

  官船停于岸边,晃谦之引众拱手拜道:“奉大宋皇帝命,下官礼部尚书携容州观察使、知閤门事安维轩迎接大金国国信使,请国信使进馆驿稍做休息,明日前往行在都亭驿。”

  那边船上出来个金国官员,向着晃谦之很是随意的拱了拱手,说道:“我等奉大金国皇帝陛下之命,与南朝皇帝庆贺天申节。”

  那金国使者话音落下,随即官船上有礼仪牌号走下,金国使者于一众下属簇拥中走下船来。

  这金使端是好生的无礼,不止是安维轩心有不忿,便是那一直面露笑意的晃谦之,也是将面容僵在那里。

  见此情此景,安维轩突然想起后世的一句话:弱国无外、交。此时用来形容当下的大怂再也合适不过了。

  不过安维轩也有些诧异,这金使一口汉音,虽听起来有些费尽,但还是能听懂的,倒令安维轩又觉得有些诧异,金人破辽不过二十几年,入主中原不到十几载,居然汉化到这种地步了,连朝中大员都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话。

  就在此时,有看热闹的行人中有一人望着安维轩,远远的高声问道:“那位可是今岁的探花郎否?”

  有负责守卫的差兵听言,立时叱道:“何人在此喧哗?”

  对于差兵斥喝,那人丝毫不以为意,继续高声道:“我有一题始终不得解,今日恰闻安探花为馆伴副使临班荆馆公干,特来请教?”

  那守卫的差兵继续斥喝道:“你这酸人且去一边耍闹,大老爷们有正经事要办,哪来得空闲理你这酸人!”

  此时,那金使也是好奇的向这边观望着,一脸的兴致。

  也不顾那官差斥喝,只听那人朗朗念道:“巍巍古寺在云中,不知寺内多少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只碗,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说到这里,那人望着安维轩,笑道:“探花郎可会解此题乎?”

  听此人出题,随行来的官员皆是陷入思虑,连同那金国使者也在盘思考。

  见此人依旧不肯走,那差兵不由的发怒道:“滚,滚,滚,你这酸人再在此处撒泼,小心治你个冲撞仪辇的罪名!”

  就在这时,只听那金国使者开了口:“教那人将题写将出来,让宋人官员回答。”

  请收藏本站:https://www.thjsl.org。桃花小说网手机版:https://m.thjsl.org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